close
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人工繁養馬糞海膽成功後,黑海膽、紫海膽也以人工繁殖成功,年產量可達1-2萬顆,量產技術全國第一。
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技士陳世新說,目前台灣可供食用的海膽有馬糞海膽、黑海膽及紫海膽三種,馬糞海膽是最大宗,因野生數量變少,這幾年海鮮餐廳改推紫海膽料理;馬糞海膽滋味濃郁,吃多了容易膩,相較之下,紫海膽口感較清爽,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能接受。
他表示,海膽養殖首先要面對的難關就是餌料生物的培養,要有相當於實驗室的設備,才能將海水滅菌,再做純種化藻類培養,礙於過去台灣養殖的人少,對於海膽的生活史還不是很了解,只能參考日本、美國的資料。
台灣第一批人工繁殖成功的馬糞海膽是在東港水試所,由屏科大的學生所做的研究,「之後就沒有了」,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是第二個繁養成功,卻是全國第一個能做到穩定量產的單位,從授精卵生長到8公分上市體型,成長期約8個月。
這批紫海膽是去年10月,由5母、2公所繁殖,已有1萬6千多顆運到七美海域放流,每顆約50元硬幣大,剩下的3千多顆,外殼體型約10元硬幣大小,目前除了留在場裡繼續養大,也做資源調查之用。
水產種苗繁殖場科員薛皆音說,馬糞海膽對環境及水質要求高,育成率低,不像紫海膽對環境耐受度強,養殖密度高,量也比較多,他們嘗試20多種附著設計,才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每年產量達到2萬顆,比馬糞海膽及黑海膽多出一倍。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7052564.shtml
海膽被稱為「男人的至寶」、「媽媽樂」,經濟價值高,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成功以人工繁養馬糞海膽(右)、黑海膽(中)、紫海膽(左),並穩定量產。 記者許玉娟/攝影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