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20900503.html
安全 台灣農業的唯一出路
2012-02-09 01:08 中國時報 【杜宇】
民間環保組織昨天公布他們抽驗國內超市所售五十八項蔬果,竟然驗出三十六種農藥,不合格率高達七成四。其中多達二十種為劇毒或生殖毒性或傷害作物授粉的農藥,還有一件韭菜中驗出生殖毒性農藥超標一.七倍,再度曝露出國內在農產品安全把關機制上仍然存在許多疏漏之處。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相關管理規範不完備(田間農藥殘留監測機制未能及時反映檢驗結果)、罰責過輕(處新台幣六萬元以上六百萬以下罰鍰)、執行力不佳(目前容許量標準所定農藥計三三六種,但農委會及衛生署目前僅能檢驗其中的二○二種農藥)且整個供應鏈各環節的權責未清,以至於難收遏止的效果。
目前台灣農業就業人口約五十五萬人,卻有六十九萬六千人領取老農津貼;全國農地休耕面積高達二十三萬公頃,占可耕地面積三五%;專業農戶僅十六.三萬戶,兼業戶卻高達五十八.一萬戶。在台灣農業資源運用缺乏效率和農業人口高齡化的情況下,如果所生產的農產品再無法讓消費者安心,將會使得台灣農業未來的處境更加艱困。台灣農業想要走向國際化,首先必須要滿足消費者對食用安全的要求。
要確保農畜產品食物安全除了加強上市和出口前的把關外,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農畜產品供應鏈的源頭(亦即從農民生產端)做起。在政策上應該讓農民瞭解生產安全農畜產品的重要性和好處,願意主動配合,在技術上則可以透過加強農民選用抗病蟲害品種;合理使用農藥;嚴格遵守用藥規範;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教育來幫助農民生產安全的農畜產品,省下龐大的檢驗費用才是正道。畢竟安全農畜產品是「生產」出來不是靠「檢驗」出來的,台灣官方不要搞錯施力點。
建議政府不妨將「安全農漁業」(科技)生產中心列為重點施政目標。目前國際上有關農畜(漁)產品安全認證標章及機構多達數十種(多屬非強制性認證)認證費用、嚴謹度、有效年度有很大的差異,名實不符的情形仍然相當普遍,恐怕還需要經過一段市場考驗和淘汰後,農產品安全認證標章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台灣正可以透過「安全農漁業」生產中心的建立,建構出最佳的農產品安全認證的規範、機構和標章,讓它成為國際消費者公認最具權威,最有公信力的認證機制。不僅可以為台灣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和商機,還可以藉此提高我國在相關國際會議或國際經貿談判中的話語權,為台灣農漁業和消費者爭取最佳權益。
在先天條件受到限制以及生產成本偏高的雙重劣勢下,台灣農業未來該何去何從已經相當清楚。新執政團隊除優先處理美牛瘦肉精進口議題外,應立即積極建立農產品的共識,讓「安全」、「健康」成為台灣農產品共同品牌,恐怕才是台灣農業的唯一出路。(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