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產價格 也要反應成本
2012-10-05 01:23 中國時報 【徐世勳】
     電價合理化、油價合理化、水價合理化等呼聲不絕於耳,但我們要甘冒大不諱,斗膽幫農民聲援提問:農產品價格是不是也應該適度合理反應成本?


     問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很荒謬的。因為電價、油價、水價等均歸台電、中油、自來水公司等國營企業管理制定,農業並非國營企業,農產品價格本應由市場供需決定。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我國相對於美國、日本、法國等已開發國家,過度高估農產品價格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而消費者物價指數又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指標,以致於農產品價格的漲跌變得相當敏感,幾為代罪羔羊,一直由農委會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密切監控管制,且幾乎不惜任何代價地靠各種名目的補貼來支撐。也因而造成幾乎半數農地休耕、水資源浪費、過度施用肥料、漁業用油流入地下油行等怪異現象。


     食物價格改變背後所反映的不只是農產品價格的改變,運銷成本之改變亦會影響到食物價格,特別是加工、運輸、儲存等成本,加工程序愈複雜,食品安全的要求愈嚴,農場價格相對於最終零售價格的比例就會愈小。一般而言,在已開發國家中,農場價格大約占最終零售價格的二十五~三十五%,比重雖然不輕,但當中生鮮產品的比重要比加工食品來得小。


     有鑑於我國消費型態近年來因人口老化、婦女就業、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外食人口比例迅速增加,消費者在傳統菜市場之採購量不斷萎縮,逐漸被大型量販店、便利商店及超市所取代。因此,政府應參考已開發國家的作法,按照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之最新資料來調降生鮮食物(尤其是蔬菜與水果等易腐且庫存成本高之產品)之權重,以減少因權重過高而高估農產品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進而避免政策制定的偏差。


     其次,農產品從產地搖籃經過漫長的價值鏈(包括食品安全的確保),轉變成餐桌的食物,這其中有多少農業從業人員的小心呵護,創造多少附加價值,值得消費者大眾的肯定與尊重,這是最起碼的尊嚴。刻意壓低農產品價格,不讓農產品價格適度合理反應成本,似乎弱勢的農業注定該當消費者的犧牲品,該扮演悲情農業的角色,以便現身說法為「市場失靈」見證,讓大有為的政府順勢介入,再漫天喊價索取各項福利及各項補貼,造成更可怕的「政府失靈」。


     君不知,農委會一○一年可用之公務預算為一三○九億元,其中福利及各項補貼高達八四四億元,福利支出占可用預算的份額已提高至六三%,在各國農業預算分配相當罕見,可列入金氏世界紀錄。


     經建會日前報導,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二○一二年五月出版的「二○一二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我國「企業家精神指標」問卷調查評分,全球排名第一,遠優於其他亞洲三小龍之香港(第三位)、南韓(第十六位)及新加坡(第二十三位),為台灣競爭力細項指標最具優勢項目之一。這企業家精神在我國中小企業產業界活龍活現,反而在我國農業「政府失靈」的綁手綁腳、作繭自縛下幾蕩然無存。


     農產品價格若不能依市場機制適度合理反應成本,占我國農業就業人數五十四.三萬人之比重達八十四%的雇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如何養家活口、自立經生?如何幫廣大消費者把關食品安全?難道要農委會繼續加碼提高福利及各項補貼,要農業國營化,落難到需靠農委會這個「大雇主」的基本工資過活?(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0050041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uner 的頭像
    dwuner

    dwuner的部落格

    dwu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