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享受美食更要享受健康 (李武忠)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618/34307914
2012年06月18日 更多專欄文章
受海洋污染影響,近年海鮮吃出問題的案例層出不窮。日前國內「饗食天堂」發生食客集體中毒,禍首疑是韓國進口生蠔。無獨有偶,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宣布該國銷美的蠔、蛤蜊、貽貝、扇貝等水產,可能受人體排洩物和諾羅病毒(Norovirus)污染,恐引起腸胃炎,應立即下架,並指「韓國貝類衛生計劃」已不符合衛生標準,將自「國內貝類海鮮進口供應許可名單」剔除(該名單每月由FDA公布一次)。目前污染源未明。



病毒仍無藥可醫
諾羅病毒是引起人類急性腸胃炎的主要致病原,每年引起全球超過2.7億人感染,約20萬人死亡。它也是美國最常見造成胃腸炎的原因,美國每年估計有2000多萬胃腸炎是由諾羅病毒引起。在國內也曾發生諾羅病毒污染食物引發中學學生腸胃炎群聚事件。該病主要症狀有腹瀉、嘔吐、噁心及腹痛等,有些病人可能會出現頭痛、全身痛及乏力等。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感染者的糞便污染環境界面、飲水或食物,人若吃了被感染的海產也會被感染,日本及法國等喜食生魚及貝類地區就有相當多病例。據研究顯示,由諾羅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與牡蠣等貝類產收季節有相當大的相關性。過去在國內養殖貝類亦檢出該病毒存在比率相當高。
目前對於諾羅病毒還沒有相應的疫苗和藥物治療,臨床多給予止瀉處理,配合多休息、充足水分即可。專家建議減少病毒感染的辦法包括:注重衛生,用肥皂勤洗手;洗淨水果和蔬菜,煮熟牡蠣和其他帶殼魚類;使用家用漂白清洗劑或稀釋的家用漂白液,清理消毒被污染表面並盡可能戴手套等。
隨著原料來源全球化,使得食物供應鏈拉長,海鮮受污染的風險相對提高,尤其零售階段不易保鮮更應列為管控的重點。為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起見,美國政府以養殖貝介類海域中的微生物含量為指標,將養殖水域劃分為批准區域(可以直接銷售給公共生食或蒸煮消費)、有條件批准區域、限制區域、有條件限制區域及禁用區域等5大類,訂定不同的後續淨化殺菌等衛生處理要求。每3年由主管機關評估一次,針對結果做必要的調整。



水產品管應完備
食魚大國日本除推動水產品可追溯體系外,對海產捕撈、加工和保存的過程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包括:捕撈貝介類海域的海水大腸菌群要低於70╱100ml;原料貝介類卸貨後應迅速用衛生水充分洗淨;加工食用貝介類的場所必須保證衛生,加工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添加劑;盛放去殼貝肉的容器應是易洗淨、易殺菌的金屬、合成樹脂等製成的容器;在保存時,要用清潔衛生的合成樹脂薄膜、鋁箔或耐水性加工紙包裝後,放置在攝氏10℃以下的環境等等,來降低生食海產的風險。
我國政府除加強對進口水產品把關,應參考美日做法建構完備的水產品質安管機制,包括:政府監管、產業自律、生產者自控、消費者訴求和社會監督,彼此相互連動構成完整體系;同時輔導國內捕撈及養殖水產取得國際衛生安全與生態標章等認證。讓國人既享受美食又能確保健康!



作者為農經學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uner 的頭像
    dwuner

    dwuner的部落格

    dwu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