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平台-資源大整合 催生全方位農夫
2012-10-23 01:18 中國時報 【陳杰】
     「糧荒與糧價」牽動國家安全與人類生存,全球各國莫不關注糧食安全課題。目前台灣農業的糧食自給率只有三十二%,在經濟已開發國家中是最低的,遠低於日韓。台灣目前農地休耕面積達廿二萬公頃,幾乎超過耕作面積,每年每公頃休耕農地補貼四.五萬元,政府每年須編列約百億元休耕補貼預算,自九十一年加入WTO以來,政府已支出近千億元預算,惟農民實質收益有限,反而造成地力荒廢、產業衰退、農村就業機會減少、農村經濟不振及國家糧食自給率偏低之結果。


     因此,政策上不能停留於休耕補貼的不作為階段,而應逐步活化休耕地,吸引年輕人返鄉投入農業,使地盡其力,提升生產力,創造農村經濟吸納更多就業人口,以確保國內糧食潛在供應能力及自給率。


     台灣農業要有競爭力,需要土地、技術、市場與資本的結合。推動休耕地活化,可提供更多土地資源,擴大農漁民經營規模;在技術方面,政府可整合各區農業改良場、試驗所及其他產官學研界,加強對農漁民移轉農業新技術及技術協助。並針對具高經濟價值作物建置生產專業區,提升產品良率及穩定供應,多元推動健康農業及農產品安全驗證機制,輔導復耕地生產吉園圃、有機、CAS及產銷履歷農漁產品。


     在市場方面,為避免產銷失衡,穩定農民收益,政府可透過農業合作機制,協助農漁民開發、拓展國內外市場,尤其是大陸市場,可掌握兩岸直航與ECFA簽訂的新契機,爭取台灣農漁產品登陸銷售,甚至以契作方式合作,創造農漁產業的新商機;在資本方面,農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從設施(備)購置、更新、技術創新、研發、新經營管理模式到新市場行銷等環節,均須投入大量資金,政府可結合農業金融機構及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提供融資及保證服務,支援農漁民的資金需求。


     農漁民有了土地、技術、市場與資本等資源,可從傳統生產者角色,轉型兼具技術研發、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的全方位農夫,將農漁業從傳統的民生產業朝有機、無毒的綠色生態及休閒觀光服務業發展,從事高經濟、高收益、具外銷潛力的農作物或漁、畜產品,並朝精品化、禮品化及品牌化升級。


     台灣優質農產品一向獲國際肯定,一○○年農漁產品年出口值為四六.六億美元,較九九年成長十六%;大陸市場方面,一○○年外銷中國大陸農漁產品年出口值為六.六億美元,較九九年成長二四.九%。此外,在行政院提振經濟方案中,觀光產業亦列為重點發展計畫,其中「農遊國際化」是配合台灣農村、漁港、生態及森林等多種特有的人文景觀特色以吸引更多國外觀光人潮,預計二○一四年產值可達一六八億元。


     活化休耕地的政策,更需要充裕的農業融資作為農漁民轉型升級的動能。農信保基金也將持續配合政府及農委會政策,協助政府活化休耕地政策的推動,促進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作者為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0230055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uner 的頭像
    dwuner

    dwuner的部落格

    dwu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