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並規劃一周一亮點,首波係以「打造農業黃金廊道」為主軸,計劃以8年時間投入33億元,打造彰化、雲林高鐵沿線3公里內區域成為「黃金廊道」。預期每年可減抽2400萬噸地下水量,每年帶動1.2萬人次農業旅遊。該「亮點」一推出後即引發各界批評和質疑聲浪,面對外界的異聲,行政院應嚴肅看待,審慎處理,並對外做充分溝通,以免「亮點」變「污點」。首先彰化、雲林等地層下陷較嚴重的區域,多屬內陸地區,先前監察委員調查即發現一般農業用水只抽取淺層地下水,對地層下陷「貢獻」最大的是抽用深層地下水的「工業用」水井。為此大張旗鼓改善農業用水,並無法有效改善該地區地層下陷,反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缺乏良好產銷體系
其次該計劃實施年限長達8年,屆時恐怕早已人事更迭,找不到人負責。這樣的情況屢見於政府重大施政,例如:為解決地層下陷,政府自民國84年起大力推動「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預期在89年前達成陸上魚塭減少3萬公頃、半數以上的地層下陷區不再下陷、嚴重下陷區的非法水井減少一半、地下水抽出量不超過安全出水量等目標,幾乎全部跳票,顯示計劃執行與管考有問題。為免重蹈覆轍,政府應該明訂每年預期目標並引進新的管考機制,特別著重實地考核與當地農民的反應。
該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發展農業節水生產專區、樂活示範區、農業高科技化。將輔導種植省水耐旱作物;設立植物工廠;太陽能供電溫室;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等,問題是該計劃範圍內農地是否適合種植大豆、玉米、高粱等雜糧或生質能源作物,農民有沒有相關技術與意願,生產後的出路與售價(政府能保價收購多久),會不會如推動生質能源農作物計劃般戛然而止,讓農民欲哭無淚,這些疑問中央主管機關事先並未與當地農民及地方政府充分溝通,未來在推動上勢將面臨極大的阻力。
當前台灣農業最關鍵問題在產銷,許多無毒、有機農產品,缺乏良好的通路產銷體系,如何建構一個完善的農產品資訊暨交易平台(包括國內外產銷資訊、市場行情、消費者動態、檢疫認證規範、國際期貨資訊等),助農民做正確產銷決策,讓農民能獲得最佳收益,才是當務之急。
固然國內休閒農業有相當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同質性太高,缺乏特色;經營品質良莠不齊,缺乏分級認證與退場制度;土地取得不易;政策法規疊床架屋;休閒資源整合困難;忽略「農業」的本質;將發展休閒農業視為農地利用解套工具等問題,亟待解決。還有植物工廠雖被視為是因應氣候變遷食物短缺的新農業生產科技,但因為投資金額龐大,可生產的種類相當有限、技術還在開發、生產成本高、廢棄物處理、耗能等問題待克服宜審慎為之,以免步「超集約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後塵。
無論ECFA成果宣傳或一周一亮點,農業都是首選,但願照顧農民,讓農民幸福也是官員施政的首選。
作者為農經學者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11/34566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