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tw.myblog.yahoo.com/kerl-tsai/article?mid=4726&prev=4745&next=4683



漁業觀察心得之二與鯨豚對戰


 


我覺得,每天在船上就是在見證海洋食物鏈(Food Chain)的某一環節的活動,海中生態是大魚吃小魚,不是吃就是被吃。


 


目擊海豚-水面下



目擊海豚-水面下-局部放大



 


                                 


 


而游速決定魚類在海中的競爭態勢,游的慢的是被吃的對象。


鮪魚 平均游速 60 km/hr 全速可達 160 km/hr


旗魚 游速可達70130 km/hr


鬼頭刀 94 km/hr


鰹魚 40 km/hr


海豚 40 km/hr


鯨魚 50 km /hr


 


所以一般來說,鮪魚與鯨豚甚至鯊魚是不會有交集的,以大目鮪為例,棲息泳層皆在水深200公尺以下


 


要記住,鯨豚下潛是憋氣,再怎能深潛也是要浮出水面換氣的。


 


另外,游速已是高度迴游性魚類基本的生存法則,鯨豚鯊是追不到鮪魚的,再者,鮪魚的游速代表衝撞力與破壞力是鯨豚所不敢挑戰的,海洋哺乳動物在海中是沒有受傷的本錢,身上若一有傷口,注定要死亡,所以沒有鯨豚鯊吃正常鮪魚的可能。


 


鯨豚鯊真正的危險敵人是旗魚類,這種帶劍的,裝上刺刀的魚類是牠們所懼怕的物種,所以就算旗魚中鉤後已死在海裡很長時間,受咬食的情形仍然很少發生,這是因為鯨豚鯊從遠古時代已代代相傳不要靠近旗魚的DNA記憶。


 


當人類的漁船介入了這食物鏈的某一環節,產生了另一個新的食物鏈,原本鮪魚是食物鏈頂層的獵食動物,漁船投下的魚餌是小魚屬於食物鏈的中低層,中鉤上甲板的鮪魚即結束生命週期,從海洋裏消失,只有不要的內臟與魚鰭與血水回歸海洋。


 


但若是中鉤後在延繩裡浸泡太久,讓鯨魚、海豚或是鯊魚等其他海中生物有機會吃到,這個食物鍊的關係就改變了。


 


在自然界海洋裡,鯨魚、海豚或是鯊魚原本極少有獵食鮪魚的機會,如此造成鯨豚鯊等物種多了蛋白質來源,而讓此一物種增生,產生另一種生態失衡。


 


在延繩作業期間,漁獲量不佳的作業工作天,實際的狀況是延繩上的魚餌被鯨豚盜食一空,漁船根本沒有中魚的機會,船長稱這種情形為洗鉤。鯨豚真的吃的很乾淨又不會誤食釣鉤,真的很厲害。


 


這種鯨豚,船長認為不是夠聰明的鯨豚族群,有策略的鯨豚族群,會先驅趕鮪魚前往獵食支繩上的魚餌,鮪魚中鉤後,等待鮪魚氣力耗盡死後,再大吃特吃一頓,只剩一個魚頭或是一個臉頰甚至是一個嘴唇留在魚鉤上。


 


被咬食的情形可以再細分是鯨魚或是海豚的咬食,齒鯨都是大口吃,海豚約略等於是啄食,從咬痕可大致判斷。


 


鮪魚是否有遭受鯨豚群追趕,這點可以從鮪魚吃餌中鉤後想要掙脫的方式判斷,如尾鰭纏繞支繩,另一個重要的判斷是沒有有吞鉤的情形,若有,可見鮪魚是急迫的吃餌。


 


若只是這樣就太小看這群鯨豚了,有謀略的鯨豚族群,並不會吃光所有中鉤的鮪魚,會特地留一些在延繩最尾段中鉤的鮪魚給船長留作紀念,讓船長以為不再有鯨豚追食鮪魚的印象,目的要船長誤判鯨豚已遠去,好讓船長放心明天繼續下鉤,再讓這群鯨豚繼續飽食一頓。


 


船長說這時絕對不要上這群鯨豚的當,還是要下定決心跑水路換漁場。


 


我先大約的講述,因為若要講更仔細需要搭配判斷筐數與鉤數的實際情形判斷鮪魚迴游的方向與鯨豚追蹤的方向,相對於船長設主繩的形式,與起鉤的方式如正鉤或是反鉤。


 


從釣鉤是否有魚餌或是否有中魚,或是被何種物種咬食皆可以判斷目前漁船所處的位置中這魚餌與鮪魚與鯨豚鯊三者之間的相對關係,是在魚的前面或是魚已遠去。


 


1. 當釣鉤上的魚餌遭盜食一空時,表示鮪魚群已遠離,只有鯨豚環繞在延繩附近


 


2. 當有鮪魚遭咬食時,表示鯨豚鯊等物種是後到者。


 


3. 當完全沒有遭咬食,但鮪魚有受驚嚇的情形,表示鯨豚將到但時間上來不及咬食。


 


4. 當一個漁場完全沒有鯨豚鯊的干擾,漁獲的成果若是非常棒的,通常是在第一天抵達新漁場時的現象,第二天繼續在原處下鉤,若發現情況有變化,要看是在延繩的哪一段或是哪一方向上的變化,以判斷是否應該調整明天下鉤的方向位置。


 


基本上,遠洋延繩釣是一場每天與鯨豚競逐鮪魚的角力賽,被鯨豚打敗的機率很高,因為牠們才是海中的霸主,牠們來不及吃的才是船長的漁獲量。


 


我每天都在看這場比賽是誰打敗誰,船長的勝率大約是三戰一勝一平一負,第三天通常是輸到脫褲,過程有趣極了,卻是船長每天的天人交戰最為傷神的賭注。


 


船長的心情好壞與漁獲量成正比,這是船上每一位船員的須知。


 


我曾問船長,若是同樣遭遇咬食,要他選鯨豚或是鯊魚,他會選鯊魚,他說鯊魚還不至於吃到連頭骨都不剩。


 


從鯨豚咬食鮪魚的剩餘殘跡,可以看出鯨豚兇殘的一面,與一般人把鯨豚當作是可愛的海洋動物有極然不同的印象。


 


各船之間常常會有船長在無線電中唱起躲不過鯨豚咬食之歌,也是海上生活的苦中作樂之舉,很有意思。


 


大約是這樣唱的:(台語)


 


沒過,沒過,又再閃不過


 


改編自歌名: 玫瑰玫瑰我愛你


 



漁獲物咬食分類:若是分類錯誤,還請指正



 


鯨魚咬食型態:





 



 



 



 



 



 


海豚咬食型態:



 



 



 



 



 



 



 



 


鯨豚咬食型態:無法細分是鯨魚或是海豚咬食所致




 



 


鯊魚咬食型態:



 



 



 



 



 



 



 



 



 


其他物種咬食型態:



 



 



 


關於鯨豚保育問題


 


漁夫要與鯨豚競爭鮪魚這樣的魚類當做食物,控管漁船捕捉鮪魚的配額,為何不控管鯨豚所能吃鮪魚的配額?或是控管鯨豚的族群數量


 


這問題看似無俚頭不得其解,卻是船長心中的痛,世人不了解海洋生態的真實面貌,因為鯨豚是明星動物受到國際的嚴加保護,卻不知牠們的真正定義是海獸,也是食物鏈中頂級的獵食動物。


 


一般人不了解賞鯨船對鯨豚根本沒有吸引力,對於鯨豚而言,賞鯨船並不會提供食物來源,反倒是遠洋鮪延繩釣漁船是鯨豚食物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漁船也是發現與觀察鯨豚最好的場所。


 


鯨豚已學會追蹤漁船與漁船形成共生的關係,導致族群數量增生成為獨霸的海洋物種,不是吃魚餌就是吃漁獲物,漁船的漁獲原本也不是鯨豚的食物,漁船的漁獲因咬食而減少,意味著漁船要多消耗能源與勞動成本,餵食更多的鯨豚,讓此一物種更不正常的增生成龐大的族群。


 


觀察員當中有曾協助參與鯨豚保育工作經驗的同事提到台灣對於鯨豚保育工作的怪現象與謬誤之處:


 


對於鯨豚擱淺的處理問題


 


鯨豚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是用肺呼吸的,生病或是老弱的鯨豚若是無法在海中保持平衡或是正常游泳,其結果是溺斃而死,為了不讓自身溺斃會游至淺灘讓身體受到支撐讓鼻子可以吸到空氣,然而,不論是海巡署或是相關保育人員,偏偏還大費周章將擱淺的鯨豚送回海上,若是鯨豚又游回岸邊,又再被送至更遠的海上放生,其結果就還是死路一條,非得淹死不可。


 


這種以人的角度與觀點的保育措施,是安慰人的內心,而不是在幫助鯨豚,建議應該將擱淺鯨豚做為病理研究,而不是四處募款只是將鯨豚送至眼不見為淨的海上,曾有為一隻鯨豚募得一、兩百多萬元的事蹟,請問這對鯨豚保育的貢獻在哪裡?


 


天生萬物都有其自然的道理,一種生物的死亡是其他生物蛋白質的來源。


 


國際間對於特定物種的保育其實也是在壓迫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從事或是附和鯨豚保育的人士看似很陽光或是很有愛心,其實,聽其論點與觀點最後都是人自以為是的觀點而不是自然法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uner 的頭像
    dwuner

    dwuner的部落格

    dwu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