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192727












來論 台灣需要完整的農業政策
FB Plurk Twitter  





台灣需要完整的農業政策     杜宇

 近來國內香蕉、木瓜、芭樂、文旦、釋迦等都陸續發生供過於求致價格暴跌,農民叫苦連天,農產品產銷失衡幾乎成為常態,相關單位卻老是以「次級品」說法迴避外界質疑,無助問題的解決。其實要徹底解決農業沉●?,就不能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有完整的農業政策。

 由於國內農漁產品消費市場有限,必須仰賴國外市場來調節,以穩定價格,避免產銷失衡,因此如何順利開拓國際市場就顯得特別重要。細察未來全球農漁業發展與消費趨勢主要強調生產安全的農漁產品與所有生產活動必須與環境生態維持和諧兩大主軸。然而檢視台灣當前的農漁業生產模式有許多並未符合前述兩大趨勢,未來想要在國際市場與其他國家產品競爭,台灣農業還有好長一段艱辛的路要走。以台灣重要的遠洋漁業為例,歐美日等主要水產品消費國均強調漁產品衛生安全認證的必要性之際,國內迄今還未建立完備的漁產品可追溯制度(Traceability)且台灣漁船所捕撈的漁獲物或漁法也未取得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的生態標籤(Eco-label),目前已有一二九種漁業取得該項認證,數量超過五百萬公噸,佔全球總漁獲量的六%,許多零售商已經開始要求供應商要取得MSC認證。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到台灣漁產品未來在國際市場的銷售。

 鑑於台灣生產技術佳,產品品質優良,但是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必須將目標市場放在全球頂級消費群或新興的中產消費族群。尤其新興族群消費強調高貴不貴、物超所值、平價奢華,已逐漸成為消費主流,像台灣養殖烏魚子、輸日芒果、蜜世界洋香瓜、台灣鯛魚翅等都是符合該市場需求的產品,值得用心去經營。若每次遇到產銷失衡,就立刻想到依靠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來幫助台灣農漁民紓解困境,而不去面對農業根本問題,找出無可替代的產品特質,習慣於依賴非農業所得及政府諸多補助過活,這樣的農業怎會有前途,農民又怎會過的有尊嚴。

 荷蘭雖然土地狹小,卻是高品質園藝產品的出口大國,農業生產效率高,同時還保存了田園式的自然風光。原因在十九世紀中業,當來自新大陸廉價穀物開始流入歐洲時,法國、德國等紛紛築起關稅壁壘,以保護國內農業時,荷蘭則積極利用便宜的進口穀物,順利完成了農業結構,朝向其他較優勢的作物作徹底的轉換,方有今日的成就,政府政策支持、完整的農業教育與試驗研究制度等均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另,挪威的鮭魚養殖從零到成為全球最大的鮭魚養殖國家,期間發展的過程也頗值得台灣學習。他們在政策形成前先經過大家充分溝通、論辯,找出共識化為政策,使得全國有一致的聲音(one voice),為達成共同目標而努力。這些成功的例子,都值得台灣學習。台灣政府不能只想透過補助、獎勵等措施來討好農民而未透過教育訓練鼓勵農民勇於面對挑戰,尤其未能建立「能者務農」的市場競爭機制,則台灣農業仍將持續深陷在貿易自由化風暴中。

 台灣農業要護住的是核心科技不是一味抗拒國外農產品輸入,畢竟在貿易日趨自由化的時代,只准我方農產品出口,卻不准他國農產品進口的做法,明顯違背國際規範,最終還是會被迫開放。而台灣農業若只能仰賴政府保護,不與其他國家做公平競爭,不接受市場考驗,台灣農業不會有未來,屆時就真的只能躺在安寧病房。當前台灣農業最需要的是保住「命脈」,以時間換取新科技的不斷創新,好保持技術領先,令人憂心的是國內科研成果和農漁民的需求間出現嚴重落差。而國內IT產業採分階段開放赴大陸投資的策略,就是一個相當值得農業參考的案例。

 後ECFA時代農業所要面對的是迥異於過去的競爭環境,而單靠比較利益的優勢已很難持續維持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如何善用有限資源並藉由塑身轉化台灣農業體質,創造出農業新典範,實現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幸福農村生活,才是台灣農業政策所應積極思考的方向!(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發佈日期: 2011-09-18 00:1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uner 的頭像
    dwuner

    dwuner的部落格

    dwu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